close

全球近十億個網站、三九七萬個app,不同世代,各有所愛。

全民瘋臉書,台灣成為最愛社交的國家、過去的霸主PTT,剩誰在撐?

《天下》進行首次萬人「數a wisp of enron位生活大調查」,從台灣民眾的二十四大行為中,解構四大分齡族群的數位生活。當虛實整合成為新常態,線上與線下的競爭不分界線,企業又該如何跨界定位、敵人又會從哪出現?


看著他微笑,看著他發呆,早上起床的一眼就要看到他,睡覺之前也依依不捨,不自覺地、無時無刻不黏著他,一見不到他就心慌。你告訴他所有信件的內容,有所遲疑的時候問問他。是誰?他是網路,你的雲端情人。

每一個人都有客製化的雲端情人。他是Facebook、是Google、是Line、是Yahoo、是PChome、是Instagram……,他們在你雙眼凝視的桌上電腦、腿上翻開的筆記型電腦、握在手裡的行動電話之中,love conquers all二十四小時、全年無休,溫柔地陪伴著你,集合出完全符合你需求的完美情人。

「完美」來自於多重選擇,根據數據調查機構The Statistics Portal,加總Google Play、App Store、亞馬遜、黑莓、微軟平台,目前世界上有超過三百九十七萬個app可供下載。線上追蹤網站Internet Live Stats即時數據則顯示,全球網站數量逼近十億個。他們七彩繽紛,各式各樣,滿足人們各種數位需求,隻要想得到,都能被滿足。

「這是一個數位科技驚人躍進的年代,而電腦軟硬體和網路是核心技術,」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教授布林優夫森(Erik Brynjolfsson)在《第二次機器時代》一書指出,數位科技發展的years of the United States關鍵要素都已齊備,即將「火力全開」發揮效能,將和過去的蒸汽機一樣,為社會和經濟帶來重大轉變,邁向第二次機器時代。

「我們即將踏入的時代,不隻與過去不同,而且會比過去更加美好,因為消費的種類和數量都將大幅提升。科技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多選擇,甚至更多自由,」布林優夫森直言。

在現實與網路之間,多少台灣人擁有雲端情人?

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二○一四年的數位機會調查報告,台灣十二歲以上民眾有八○.七%曾使用過電腦,七八%民眾有使用網路的經驗,其中網路族使用無線或行動上網大幅成長,由前一年的七六.六%成長至九一.五%,成長幅度超過十四個百分點。相較於國際電信聯盟(ITU)同年數據,全球近三十億人口曾使用網路,平均上網率為四○%,已開發國家上網率為七八%,台灣使用網路的現況等同已開發國家水準。

《天is to give the devil a lesson下》探尋台灣民眾在螢幕鏡麵後頭的第二人生,今年首度針對數位生活行為,進行大規模、近一萬五千人的問卷調查。分析具備數位能力的族群,在二十四個常見的數位生活行為(如社交、找房、購物等)中,使用五百六十八個數位工具(含網站、app)的比率。

跳脫傳統以網站到訪人數、app下載量為主的調查形式,統計出「二十四大類別排行榜」,描繪台灣人在各種生活行為中,最常使用的一百三十六個數位工具,呈現台灣民眾的數位生活樣貌。


台灣人瘋社群,Line直逼臉書寶座


調查發現,使用率突破五成的,共有十四個數位工具,分屬社交、購物、娛樂、找資訊、使用職場工具等五種數位生活行為。其中,以社交型數位when choosing the right tablet工具的使用率最為突出。

台灣人有多愛社交媒體?此次調查數位工具的冠軍──臉書(Facebook),整體使用率高達八七.二%。居次的通訊app Line,整體使用率為八三%,兩大社交品牌幾乎等於每個台灣人的必備品,也是此次調查中,唯二整體使用率超過八○%的數位工具。

臉書大中華總經理梁幼莓表示,「臉書在台灣每月有超過一千六百萬位活躍用戶,台灣人特別喜歡在臉書上分享個人狀態,相較大多數國家,更喜歡分享打卡及當下感受。」

台灣人是臉書和Line的重度使用者並不意外,但對社交媒體的瘋迷,可能是世界之最。

對比台灣高達八成的社交媒體使用率,新加坡調研單位We Are Social今年數據顯示,全球使用率僅約二九%(活躍帳號數量對比人口總數)、英國五九%、美國五八%,使用率較高both within and outside的新加坡為六六%,與本次調查數位能力佳的族群相比,差了近二十個百分點。

除了兩大社交媒體,其他十二個超過五成使用率的數位工具,更加完整地描繪出台灣民眾數位生活的基調,不論性別、年齡、職業,各種分眾幾乎都由它們包辦。

例如在YouTube觀看影片、打開Google地圖導航、博客來買書、使用Microsoft Word等,提供買賣房屋資訊的591房屋交易也上榜,許多台灣民眾已習慣在網路上瀏覽買賣或租房資訊,而非出門找房屋仲介。


實體品牌成功駕馭網路潮

調查問卷上的五百六十八個數位工具選項中,實體品牌起家的數位工具隻佔了兩成,其餘為網站原生,約佔四成五,app原生則佔了三成四。

但最後進入「二十四大類別排行榜」的一百三十六個數位工具中,實Spring flowers fall not體品牌起家的卻佔了三四%,顯示實體品牌跨足網路世界仍有優勢。另外,app原生居然僅佔一四%,顯示要單靠app創造一個全新的需求或品牌,非常困難。

「最終還是做生意、做服務,核心部份並沒有分網路或實體,全部是整合在一起的生態圈。實體品牌還是最了解那個生意的人,他們隻是晚一點了解網路而已,」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執行長江義宇說。

實體通路燦坤發展網路商店,消費者在網站下單,由最近的門市三小時內把貨送達,網購商品愈來愈像訂購披薩,這就是虛實整合的威力。

年齡,決定網路是情人還備胎

不隻是企業多了網路新疆界,每個人也多了虛擬世界的自我。調查結果顯示,不同年齡的族群依各自的愛好,自由地運用數位工具。

例如五十歲以上族群,特別信任實體品牌,燦坤快3網路旗艦店在此得到三九.一then do still homecoming%的使用率,是二十四歲以下一五.八%的兩倍以上。而圖片式社交媒體Instagram,二十四歲以下年輕人使用率高達四六.一%,是五十歲以上族群使用率三.七%的十二倍。

政大企管係教授別蓮蒂分析,「不同年齡愛用不同數位工具,不見得是因為數位工具本身特點有所不同,而是不同年齡層使用數位工具的目的不一樣,」例如長輩族群使用Skype,是為了跟不同住的小輩視訊通話,當時可選擇的同類數位工具並不多,「再加上人還是有『習慣性』,什麼東西上手,就用那一個,發生在那個世代的東西,一定會有一些留下來,這也解釋了BBSThe so-called know站PTT(批踢踢實業坊)的使用族群,集中在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的原因。」

資深網路人、聯合線上總經理李彥甫觀察,台灣第一個搜尋引擎蕃薯藤在一九九五年上線,今年剛好二十年,對四十歲以上的人來說,網路是在生活型態固定之後發生的事,所以他們多半把數位工具當作實體生活的輔助,譬如說找親子資訊、找銀行、找餐廳、找健康資訊,並不是純粹的虛擬生活。

「四十歲是個明顯的分野。四十歲以下的人、特別是三十五歲以下的人,他們學習生涯就開始接觸網路,他們就是『數位原住民』,愈年輕愈明顯,甚至可能還是行動網路原住民,」李彥甫表示。

因此不同年齡偏愛不同數位工具的原因,主要是使用目的相異,以及愛用自己時代的工具、對網路擁抱態度不一。

另外還有兩項客觀因素,一是生I don\"t deny thinking命歷程的不同而帶來的差異,學生族群頻繁使用語言學習數位工具、中年族群瀏覽健康資訊為多;二是經濟能力的不同,年輕族群可用資金少,特別愛找便宜,因此拍賣網站使用率高,隨著經濟能力漸足,刷卡為主的購物網站使用率漸增。


四大族群 各有所好

《天下》依調查結果的分齡特性,將台灣民眾分成四個族群:二十四歲以下的悠遊社交群、二十五歲到三十四歲的重度娛樂族、三十五歲到四十四歲的指尖療癒係、四十五歲以上的實用主義派。

從各族群使用的數位工具理解生活,年輕族群愛用社交數位工具,「早安、午安、晚安」是他們的常用短文,看似無所事事,卻有他們輕鬆的一麵,發揮更有藝文創意的型態。

愈年長的族群,愛用的數位工具與實體生活關聯度愈深,例如信賴實體品牌的網站。他們對文字感受力強,短文總是寫得很「認真」,談談時事、讀書有感,最輕鬆的也會是小笑話、小故事。

沒有人用完全一樣的數位工具,網路資源也沒有因為誰的使用而用罄,在充滿自由魅力的網路時代,未來世界將是如何?

「你知道嗎?全世界的人每天都為了被關注而拚命,你卻當其他人不存在,也許你沒注意到,大家已經忘了你!你討厭部落格、嘲笑推特,你甚至沒有臉書粉絲頁,是你根本不存在,」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《鳥人》,劇中花樣年華的女孩,對著六十多歲的過氣明星老爸,一不小心說出了心裡話。

每個世代都有定義自己、認識他人的方式,這個時代的英雄出現在網路上,匯集成每個人如影隨形的雲端情人 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chylex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